近日amr发布最新的数据指出,在未来7年内,全球体外诊断市场(ivd)将以5.34%的年度复合增长率(cagr)增长,在2020年达到747亿美元。2013年,该市场价值为533亿美元。
在中国,ivd行业的空间无疑是巨大的。那么,哪些细分领域能够脱颖而出?本文作者调研上海、广东、山西不同类型的医院,以及部分一线销售,以便更直接地认识这个行业。
医院层次差异性
q:医院临床检验的主要科目,在不同级别医院有哪些差别?
a:生化、临检这些基本二甲、三甲都能做,检验科检测项目列表的东西基本都能做。有些特色的,比如优生优育、染色体、分子生物学,需要卫生部门的许可证、操作人员要有资质证明,基本只有三甲才有。
仪器昂贵不是主要原因,主要是因为二甲医院医生临床诊疗水平没这么高,没有这么多诊断需求,医院的综合实力决定了辅助科室的配置。
q:政府在推动二级医院建设,这块会不会差距逐步减小?
a:全国医疗水平肯定是在提高的,但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这是综合实力决定的,很难短期内改变。
q:医院的检验科室设置是怎样的?
a:临床基础检验室、急诊检验室、临床生化室、临床免疫室、血液实验室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、遗传室、配型实验室、微量元素、血细胞癌细胞,后面几个都是三甲才有的,二甲偶尔会有。
与采购相关的细节
q:试剂管理、耗材仪器管理的工作情况是怎样的?
a:医院有采购委员会,分管采购的副院长,检验科也有人专管采购,按月上报采购计划后进行招标,比以前单方面采购好很多,可以避免很多问题。
q:医院目前生化试剂使用的主要品牌有哪些?国外和国产试剂大概占比能有多少?
a:我们三甲医院都是进口试剂、仪器,很少使用国产的。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不仅试剂仪器好,关键是管理好,开展新检测方法都要做论证,流程都要整改, 非常苛刻。要通过iso15189、美国cap等标准,这些都是跨国大型公司要求的标准。二级医院就没有这么高要求,很多采用国产试剂。
q:是不是不同类别试剂的采购厂商也不同?还是一体化打包采购?
a:我们要做到同一样本,不同人员做出同样结果。不同的人操作习惯不同、使用试剂依赖性也不同,很多老医生都有自己的习惯,很难统一。
q:仪器的更换周期大概是多久?
a:一般更换周期是5~8年,大部分都是进口仪器。
q:一家医院,三级、二级、一级医院,每年的生化、免疫、分子试剂消耗量大约是多少?
a:这个每家医院都不同,采购试剂总金额每年几千万、一亿元也是有的,一般的三甲医院都不到一千万元。
q:国产试剂能否打入三甲医院?
a:可以通过第三方,借助其公关资源进入医院,但是这样又多一层利益分割。我们还是希望买自己熟悉的品牌,不要强制购买,医生的经验很关键,一般都不会轻易更换品牌的。
有些国内企业做得很好,质量不差、价格便宜很多。价格差异没法算,因为有的差别几倍几十倍的,国产还是有价格优势的。做肝炎检测的5盒98人份试剂盒,国产人均只要几块钱,进口要三十多。
医院自身利益考量
q:检验科目前的收费标准大概是什么情况?检验试剂和仪器消耗在其中的成本占比能有多少?
a:有些项目是亏钱的,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不符合实际,但患者要做也没有办法。很多项目销量不大、价格不高,有的医院就不愿意做了;有的医院为了声誉考虑还坚持做。
q:对于医院来说,在药品加成限制的前提下,检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收意义?
a:这块还是有的,但是作为三甲医院,检验科的利润贡献占比不大,还是辅助科室。
q:三级医院诊断结果互认,可以减少诊断次数,这一点您怎么看?
a:这个还是很难,因为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人员基本上已经是超负荷工作,没有精力再给别人做,何况互认需要通过iso15189标准,在检测人员配置的同时还需要配管理人员,这一块多出来的成本很难消化,所以这一政策推进起来是很难的。
q:国外的大型检验集团如barc、quest等在国内医院中选择中心实验室,承担全球临床药物试验检测的工作,这些国内会不会逐步增多?
a:还是有的,而且检验科可以作为单独业务与制药企业合作,给对方一些价格优惠,同时自己也抽取一些费用,但这块还是量比较小。
q:医院临床检验有很多项目,现在很多做独立临床检验中心的,您觉得医院有没有想法逐步外包一些业务出去?
a:主要是把一些医院平时检验次数少、单独做不划算的项目包出去,独立检验中心将很多家医院的检测需求整合到一起,有了规模后就划算了,成本就低了,但是这类项目还是少数,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做。
一线市场需求感受
q:您觉得近期哪些种类的检验需求,或者说哪些疾病的诊断次数在提高?哪些有下降趋势?
a:这个其实不取决于检验科,其实是取决于医院科室的诊疗需求,我们现在生化、分子都很好,免疫有些差,主要是开始逐步被化学发光替代了,发光可以做到定量检测,免疫只能定性、一个阳性一个阴性,很有效地提高了医生诊断的可靠度,目前试剂仪器都是买进口的。
q:最近几年肿瘤发病率、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,您在第一线,有没有感受到检验需求的相应增加?如果有,主要是哪方面的诊断?
a:整体医疗需求肯定是向上走的,有些诊疗水平提高之后带来新的需求,有些新项目比如肿瘤标志物、分子检测、病毒检测等都能带来增量。一家医院的门诊人数很难有大的增长,主要还是靠项目增加。
和季节也有关系,比如近期我们微生物就很多做的,和流感有关。上海的癌症发病率确实在提高,相应的肿瘤标志物等项目会很好,如果哪家企业能够开发出肿瘤检测的创新手段,那么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。
q:您在第一线,直观感受的行业需求增速能有多少?
a:大概是10%~20%之间,30%有些困难,未必做得到。
点评
ivd行业的结构性与医院层次的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。三甲医院进入壁垒、医生品牌粘性高;而二级医院价格敏感性相对较高,又不是外资品牌的战略重点。本土企业可在外资巨头战略重点以外求发展,二级医院是其未来主要的成长空间。
诊断是治疗的辅助,诊断项目增长实际上取决于临床治疗科室的需求。疾病谱的变化、健康体检增长等因素,都会使得不同类型诊断需求发生分化,肿瘤、血液等病种值得关注。
检验科首先要保障自身试剂耗材的品质,为了稳定性、连续性,不会轻易更换品牌;物价标准规定的很多项目并不赚钱,有可能被外包。
诊断试剂销售不同于药品以省级为单位招标,销售单点模式明显,因此营销潜力很大,其成长并非仅仅依靠新品种的不断投放。